风清的精神角落

文字适合学习与思考,视频适合娱乐与传播

重温云之彼端

时隔十年再重温「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看到了许多那时候我并没在意的剧情,以及许多令我感到永恒的东西。

感觉时间突然慢了下来,想起了以前很多事情。

有时候

有时候有时候,如果说出来的话语,写出来的文字,拍出来的照片,这些都不被别人看到,那是不是应该都默默暗藏在心底,不说出来会比较好?

快门优先

电影的帧速是 24 帧,快门 180 度,也就是 48/1,会有人眼看事物时的动态模糊,这就是小时候总觉得电影比电视精致的原因之一。

以往都是用光圈优先,在拍摄时能够随心所欲的拍到想要的景深。但用多了,略显乏味。作为日常记录,想尝试更接近现实的动态模糊的 50/1 快门速度。

我很喜欢把快门波轮放在机顶的相机,比如富士、徕卡、松下、尼康 DF。

对摄影失去了新鲜感

我买的最低柯达16元,最高E100柯达90元,平均每卷30元,快递来回24元,冲洗扫描平均35,如果每次凑个五六卷一起寄过去,那平均每张要2元。但周围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已经拍个遍了,那些对自己没意义的行人,我是指街拍,他们是否值得我花这些钱去记下,可以说是胶片的体验,也可以是个人的喜好。我停下了街拍,我每次想到这些照片对我以后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占硬盘,就算分享出去也只是给别人看看而已,对我人生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就不想去拍了,至少不用胶片去拍,反正胶片的体验我也尝试得差不多了,数码浪射还行,没什么心疼,想删就删。

但也不会放弃胶片机,毕竟它小巧精致,和数码有不一样得意义,我手头有福伦达R3M和奥林巴斯om2n,旁轴和单反都有了我觉得足够了,不会再入其他胶片机。我想该用接下来得资金去想想我该如何去过好我年轻的日子。以后胶片我只用来拍我在意的人,在意的景,而且最好用反转,反转是相比数码非常有特色的东西。不再浪射了。

虽然每次拿起胶片机总忍不住想上弦按快门,小小机身,纯粹的摄影体验。

摄影自发明以来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可信性(Credibility),即「拍摄下来的东西曾经存在」,但是数位摄影破坏了这个命题,也因此,摄影史终结了,只有短暂的180年的寿命。

去中心化

个人博客,是互联网最初愿想的最好例子之一。目前的大规模集权化损害了多样性、创新和选择。我们坚信,去中心化,让数据控制权交于我们自己手中,是互联网未来应要实现的形态。

网络本身是以分散的方式设计的,这样任何人都无法决定谁可以说什么。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导致了大规模的无限创新和无限创造力,为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了发言权,并彻底改变了通信,教育和商业。然而,这种自由的后果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创造违背网络精神的东西,例如非法材料和讽刺平台,其主要目标是集中化。

经典老电影三峡情思(1983)观后感

嗯,我们80年代的爱情故事,和摄影、写生、三峡有关。

其中两主角从初识到相爱之间所发生的钟情和摩擦等细节刻画得很有意思,我都会心一笑了,虽然演员的演技略显浮夸,但不影响。

以前,能够为去一处地方跋山涉水,然后再好好的坐下来细细的观赏和记下美景,是件简单又快乐的事情。这行走过程的互动和画画时作品慢慢的完成,也是件有趣又幸福的事。

现在如果让我坐个游轮过三峡,我是没什么兴趣的,不就一堆山么,再怎么起名,古人再怎么作诗,我也没那闲情逸致。也不会去拍那些什么山,什么风景,总觉得拍了下来也没用,不像以前影像资料获取困难,让人有使命去记录下来。就算去也只会随便拍两张,后期还不一定会翻出来。

但他们,以前的人,人与人的互动是直接自然的。我以前小时候其实也如此,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没有猜疑,交流使人亲近,亲近后会发生很多趣事,现在吧,基本都是玩手机的。

影片结尾有点突然,戛然而止,我还以为女主能见到男主,想不到女主不知道在像哪招手,我都不知道男主在哪,就没了。嗯,有意境。

焦段的个人领悟

以前在摄影书上常看见什么50是接近人眼的视角,35是人文镜头,24是广角,85是人像。其实如果我不亲自都尝试体验下各个焦段的话,那其实我是无法真正领略到每个焦段他独有的特性的。他们描写的这些字眼,冷冰冰的告诉我拍人像就应该用85,然后一搜,全是美美的虚化照,嗷,其实哪个女的不心动呢。但一直这么用就不对了。

从摄影角度谈个人对焦段的理解

广角端,标准端,长焦端,适合不同类型的故事叙述手法,其中35mm是较为常用的,在主体比较明确下,也有衬托主体的环境,环境可以交代了景,也可以交代了和主体有牵连了事情。而更进一步的50mm,是我们凝视一个物体时的视角,自然,亲和,主体明确,也有一定的环境代入,达到平衡。85mm则适合特写,和普通视角不同,它更加接近内心,此时外界和主体将没有联系,只有内心交流。24和28之间我没有多少研究,除了手机自带的28mm,其余时间基本不用,他们两有什么不一样的区别我也没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所拍的是主体便是环境,环境下所涵盖的人或事件,都是环境主体下的小分支,主体还是环境为主。再更广和再更长焦的镜头,如果是我的话,基本就不会用吧,就算有也可能用得不多,像135mm这样的焦段来拍距离自己很远的事物的话,是挺有意思的。

这是我对各个焦段的个人理解,而这些网上或书上我都没有看到过,所以都是自己感悟的,自己的理解的,论亲自体验的重要性。不像以前刚接触的时候,只要把物体尽可能的填充画面就调到多少焦段,不会了。

从电影来谈谈焦段的一些用法和不同

每个焦段的用法和意义都不一样。其实镜头的运用在电影界是很讲究的,之前看到一个人在谈他的拍摄经历。说到,比如要表现一个主角在沙漠中的孤独感时,有人会用一个广角描述沙漠的无边无际,再用长焦来表现主角的渺小。但也有另一个方案,先用长焦远距离来拍沙漠,注意不是人占据画面大部分的那种,是长焦下能看到沙漠全貌,人很小,然后再一个广角往主角脸上贴,视角一下子开阔,主角要占据画面的百分之九十,会有一种突然的空洞,孤离感。

又比如我想拍一个主角在雨中哭泣的情景,通常用法就是35左右描述雨天场景,再50或85左右特写主角眼睛,也可以特写一下主角脚下的花花草草,来达到意境升华。
当然有另一种用法,比如从主角视角去看东西的时候,就得用50,用其他焦段都无法模拟出人眼的视角,或者用35,但周围给一定的模糊,也行。

不过,这些是属于电影范畴,和摄影还是有区别的,毕竟摄影通常都是单独一帧,不像电影是连贯,连贯起来的话,每个焦段的变化就对观感有很大的影响。

回到摄影

简单来说,单从摄影来说,我要拍有主体又有环境的故事照片时,我会用35,因为我不可能先用广角来说明环境后再用50来表现主体内容,要一帧搞定。我如果想拍我凝视的视角时,我用50。如果我只想拍接近心里的东西时,比如主角伤心的落泪,我用85。说实话用85去拍妹子的全身照,而且还是一整天都只用85这种事情,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我必须明确我用哪个焦段时我所想要的是什么。

我胶片机上还有个40mm的,这就很尴尬了,我觉得40是日常记录的好焦段,就像家庭记录那样,只需要一颗镜头,不需要创作时所要的那些视角需求,只需要轻便,简单,亲和,又有些环境,那40再适合不过,不过他也注定不会被我用到创作当中去。
摄影,除了记录以外,我是说包括那些人像摄影,旅拍摄影,街拍摄影,甚至静物摄影等等,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应该走出“记录”这一步,多去控制内容,摆放内容来进行创作,就像拍电影一样,把我们常在脑海里幻想的画面,通过摄影展现出来。如果有人说这不就假了吗,我说你那叫纪实和记录,我们这叫讲故事。

另外,要欣赏摄影作品的话,不要再去看网友的作品了,也不要再去看什么国家地理或者人与动物,他们均只算是记录。如果想多看看什么焦段是什么样子的话,那也是可以参考参考。

如果你不想只用来记录,那就像画画那样,像设计那样,像电影那样。如果有人说,你如果不要求真实性,要自己去控制画面的话,那创意合成也可以呀,岂不是更方便?不过那就另外说了,那就不算是摄影了。

本来想配图的,但好麻烦啊,又要去找素材,而且如果没找满意的素材又可能会影响我文字的意思,所以还是算了。

我理想中的相机样子

  1. 尼康FM2一样的体积外形。
  2. 改成全幅数码后背。
  3. 如果有屏幕,那屏幕不可翻转。
  4. 顶部有iso,快门,曝光补偿的拨盘。
  5. 光学取景。
  6. 不要有视频功能。
  7. 不要有自带滤镜或HDR等等之类的功能。
  8. 如果可以,可以保留机械的过片装置。
  9. 电池仅供测光和保存数据。
  10. 快门动力继承原有的机械储能和释放。
  11. 不用可以刻上什么尼康或佳能的标志。
  12. 可以没有机内和镜头防抖,也可以没有自动对焦。

做梦的年纪

梦,都在三十岁以下,最好是刚上初中和高中这段年纪。这段时间的我们,无所顾忌的去梦,去相信,去追求。这段时间的我们,没有老去和病魔的苦恼,一生仅此一次的尽情追梦的年龄。

万维网之父 Tim 的 Solid 公开信

我一直相信网络是为每个人服务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保护网络安全的原因。一直以来,通过对互联网的改变,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更好、联系更紧密的世界。但是,就在我们取得极大成就的同时,网络已经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充斥着不公平和分裂的平台,受强大力量的支配,为私人利益服务。

(更多…)